郝文武
简介:郝文武,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博士学位授权点创始首席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创始首席学科带头人,博士后流动站创始首任站长。研究领域:教育学原理、教育哲学、现代教育战略和教师教育等。
摘 要:由于城镇化发展使得乡村人口、学生、学校的减少,乡村留守儿童和城镇随迁子女的增多,农村学校与家庭、校外托管机构等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就要推进农村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教育的现代化,建立以学校发挥主导作用的学校和家庭、社会托管机构共同承担的农村家校合作的教育共同体。
关键词:农村教育;家校合作;学校为主;教育共同体
一、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和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家校合作共育也迅速发展。“家校合作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校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校合作共育是教育现代化、民主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和社会发展到当今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1】 现代家校合作教育不仅是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问题的共育,而且成为教育教学、生活、安全等方面的共育,成为以追求优质教育为目的的共育。如同“新教育实验”确定的原则和目标一样,家校合作始终把共育放在重要位置,遵循目标一致、地位平等、尊重儿童、方法多样、长期坚持、多方共赢和跨界协商等原则,通过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新型合作伙伴关系,使家庭教育指导、参与学校生活、家校互助沟通与社区融合协作;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共读共写共赏、共享多方资源和榜样示范引领等路径,实现师生、亲子和相关参与者共同成长的共育理想。 【1】
二、城镇化过程中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家校合作现代化的特殊重要意义
做好家校合作共育已是现代城市中小学和幼儿教育常态,许多农村也很重视家校合作。为了探索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教育发展新路径,江西省弋阳县实施“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小手牵大手”“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家长走进了学校,教师走出了校门”建立学校和家庭平等民主关系等制度化的“跨界行动”战略,使得家校合作不仅对农村学校教育发展、在城里上学的农村孩子向农村回归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改变整个农村的教育生态和社会风气。 【 2】 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农村学校,特别乡村学校的家校合作还存在许多问题。近十几年来,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农村和乡村教育教学条件有明显改善,但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家校合作促进学校发展与城市学校还有较大差距。如果说中小学、幼儿园家校合作的教育教学条件和教师队伍等学校建设,城市学校基本达到优质均衡发展和现代化水平,县城学校和一些乡镇学校基本达到基本均衡发展水平,正在努力追求“好不好”或优质均衡水平和现代化水平,乡村和一些乡镇的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已经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追求基本和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规划现代化水平,那么,许多乡村学校和一些乡镇学校的家校合作共育还处在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实现“温饱”目标和规划“小康”目标的水平,距离现代化还有较远的路程。
没有农村及其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及其教育的现代化,没有乡村及其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农村及其教育的现代化,没有乡村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的现代化就没有农村教育的现代化。由于农村生育率减少和城镇化发展,农村,特别是乡村的人口、学生和学校明显减少,但根据有关界定把县城、乡镇和乡村教育都看作是农村教育,目前我国的农村教育还是全国整个教育的主体,乡村学校虽然占农村教育的比例很小,但乡镇学校还大量存在。即便以后城镇化率达到70-80%的较高程度,农村教育覆盖人口还是全国人口的主体,农村教育及其家校合作教育对我国教育发展将发挥长远重要作用。 【 3】 方便有效的家校合作共育,首先要有就近入学的学校和良好的学校教育,其次是要有稳定健康的家庭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再次是要有科学的谋划和有效的组织。许多农村和乡村就是因为学生和学校不断减少,家庭不够稳定,使得本来基础就较差的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更加困难。这也为农村家校合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决定了农村家校合作现代化的特殊重要意义。
四是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山区乡村不仅距离乡镇学校和县城学校路途遥远,而且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学生只能每天或坐班车,或乘校车,或步行几里甚至十几里路上学。如果父母在家也可以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但经常到学校参加教育活动或交流就很困难。如果父母不在家居住,孩子也是留守儿童学生,让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经常到学校参加活动或家校合作就更加困难。
三、农村教育要建立以学校为主的校、家和社会“校家合作”共治的教育共同体
历史上约定俗成的“家校合作”概念,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而言,先有“家”“家庭教育”有“校”“学校教育”但从教育及其组织的主导作用说,应该先是“校”是“家”学校与家庭共育无论是形式还是实质都是学校为主的“校家合作”不是家校合作。虽然两个词汇一字不差,只调整先后顺序,但也是对学校与家庭共育的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主体性的不同理念的重要改变。在农村学校,特别是乡村学校的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寄宿制学校和学生不断增多情况下,现代化校家合作共育更要特别重视或强调学校的主导作用和主体。
一是农村学校要把做好校家合作当作做好学校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学校的首要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但家庭教育与学生的发展并非一一对应,学校既不能也无法选择不同家庭的学生进行教育。大学教育只能根据学生的学业选拔学生,中小学义务教育是“一个也不少”的“全纳教育”更不能也无法选择不同家庭的学生进行教育。乡村学生流失到城镇上学是有随父母工作生活变动等原因,农村和乡村教育质量不高也是重要原因。虽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学生发展不一一对应,农村和乡村学生家长文化程度较低、家教质量不高,但良好的家教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则不言而喻,学校还是要积极争取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做好家庭教育,配合和支持学校做好家校合作共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尽量做到不因教育教学质量低下而使学生流失。
三是农村学校要针对农村特点开拓各种途径做好校家合作。农村校家合作要适合农村经济文化和教育特点,不以城市高收入和知识阶层的要求、标准和方式开展与评价农村校家合作,不能拔苗助长,对家庭教育、家长和校家合作提过高要求和目标,加重家庭教育、校家合作和学生学业负担,损害各方积极性和自信心;学校要走出去和请进来,通过家访、家长会、师生和村民相互参与校和村文体卫生活动、网上互动等,使家长了解学校和孩子发展状态,密切家校关系。
四是农村学校要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和部门对校家合作的支持。校家合作的主体是学校、教师、家庭及家长,也需要包括县、乡镇、乡村党政领导及教育、财政、安全等职能部门的积极推动与组织,以及村民的积极参与,要以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办法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五是是农村学校教师要学习和增强做好家校合作的知识、技巧和各种本领。家校合作有许多基本和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技巧。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和教师都很少,教师既要做好教育教学等工作,也要尽可能抽出时间不断学习,提高处理好校家合作中许多事务和关系的能力。
四、县和乡镇、乡村各级党政及其教育主管要积极推进组织农村教育的校家合作
现代化校家合作是以学校为主、家庭和社会积极参与、县和乡镇乡村党政及其教育主管责无旁贷地积极组织推进和给予教师配备、经费、安全等充分保证的工程。
一是县级党政和教育局等相关部门要积极推进本县家校合作,既要对学校有明确要求,也要对学校教师和经费配备、安全保证等给予有力支持;既要通过户口迁移、进城购房等法规规范保障乡村学校发展,又要通过做好学校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农村和乡村学校吸引力,把民众是否自觉自愿在本县本乡甚至本村上学看作是评价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衡量本地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例如,江西省弋阳县教育局把“让弋阳的教育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让弋阳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良好的教育,让弋阳的教育成为弋阳人的骄傲”作为工作目标,把家校合作作为做好全县教育工作和优化全县教育生态乃至县域社会治理等各项重大工作的战略突破口,做好城乡学校布局,做好学校公共设施均等化建设和城乡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乡村、乡镇和县城学校。
弋阳县的农村及其教育现状和全国的情况一样,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和学生、学校明显逐渐减少。这对农村教育和文化、经济都有不良影响。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弋阳县从2013年开始以家校合作为突破口改变这种状况。县委县政府经常性专门委派教育局和校长参加江西省“家校合作省培项目培训”和全国性相关会议,学习省内外和世界上先进的家校合作理论、实践框架和组织计划。教育局具体指导和操作,建立常态化、重心下移、具有决策性和处理日常工作的家校合作协调机构,按照区域布局逐步向下分化出9个家校合作联合体,每个联合体协调5所中心学校。联合体下的各学校,设置家校合作工作委员会,按照不同类型活动区分专业工作组,使家校合作逐渐制度化。家校合作联合行动委员会和专业工作组有详细年度行动计划和总结报告;经常动员、组织家长志愿者参与学校活动,家长成为学校工作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弋阳县的经济发展和办学条件一般,但通过家校合作既促进了本县教育质量提高、特色学校建设和农村学生回归,也促进了全县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有很好的示范性作用。
二是把家校合作作为考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指标。各级领导和部门既要积极支持学校做好校家合作共育,又要把校家合作共育及其成效作为考核评价学校建设、发展成果的重要内容,激励学校做好校家合作共育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四是充分发挥乡镇、乡村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作用。乡镇、乡村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规范校外教育机构、控制社会不良影响、保证学校及其师生安全等方面具有学校和县级政府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要避免“以县唯一” 【 6】 积极协调和聚合各级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促进本地学校、校家合作健康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保证本县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1朱永新.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新教育实验“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7(11).
2吴重涵,王梅雾,张俊.教育跨界行动的制度化特征—对家校合作的经验分析J.教育研究,2017(11).
3郝文武.农村教育和乡村教育的界定及其数据意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3).
4李忠琼,黄海霞.厘清家校协同育人中各主体边界J.人民教育,2019(22).
5周兴国.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困境与出路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4).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学校
学校(英语:School)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职工是教师、教工、辅导员,名称起源于民国,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主要分为四种: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学校是教师职业的活动场所,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环境。
newwisdom.net 新智慧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