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受过的苦,我不能再让孩子经历了!”
这句话,相信很多父母都说过或想过,包括我自己。
我成长在一个家教严格的家庭,父母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总是强迫我做各种他们认为对的事情。
因而,我从小就羡慕那些“民主”的父母,愿意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成为父母后,我便让自己往这个方向努力。
自从孩子懂事以来,从吃穿到兴趣班,我几乎都尊重孩子的意见。
哪怕孩子变得有点任性,我也会安慰自己说“顺其自然,等长大懂事就好了”
有朋友劝我对孩子严厉点,我回答说:“自己吃过的苦,不能再重蹈覆辙了。”
直到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我说: “强迫孩子是不太好,但你这样撒手不管,不也是在纵容孩子吗?”
这时我才反应过来,自己所谓的“顺其自然”矫枉过正了。
我以为在教育孩子上,自己的做法是纠正了父母的错误,但实际上,这不过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更可怕的是,我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父母怕孩子吃苦
可能是在补偿童年的自己
知名儿童心理辅导师梅丽莎·切瓦特桑说过:
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
父母的一些行为,看上去是对孩子的疼爱,有可能是在补偿童年的自己。
我曾经有一个同事,因为小时候长得不好看,经常被人嘲笑。
当了妈妈后,她就规划着将来给孩子做个双眼皮、隆个鼻,这样才不会受人歧视,未来找工作、找对象也更有竞争力。
对于她的这种想法,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太激进甚至荒唐。
但其实,类似的话,我们可能都或多或少说过:
“我小时候想学钢琴没有条件,现在专门请老师教你,你还不好好学!”“我当初上高中选了文科,毕业后特别难找工作,你一定不要走我的老路。”“了半辈子老师,不仅累,挣得还少,你以后千万不要做老师。”…
作为父母,我们习惯以自己的成长为参照,将自己的经验教训、渴望遗憾化为一把锐利的剪刀,按照理想中的模样,精心修剪孩子这株幼苗。
剪去我们觉得影响养分供给的枝干,留下我们认为最重要、最完美的部分,以为这样就可以培养出理想的孩子。
但实际操作时,就会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经历过这些问题的父母,可能都有一个深深的体会:
我们付出了很多细心又辛苦的爱,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我们告诉孩子前面的路有坑,他却还是要一意孤行。
我不想让孩子经历我当年的辛苦,为什么孩子就是不明白呢?
其实这样的困惑,反映了教养问题的根源:
放下“怕孩子吃苦”的执念
心理学家河合隼雄曾说过一句话: 把“自己认为的幸福”强加给孩子是没有用的。
我们把自己的意志寄托在孩子身上时,看上去是对孩子的格外关爱,实际上有可能是把孩子当成小时候的自己,竭力弥补曾经的遗憾。
我们的遗憾和求而不得,在心中兜兜转转,内化成执念,最终转换成教育偏见。
这偏见如同春风化雨,悄无声息,以至于我们自己都察觉不到,使得我们对孩子满腔的爱,变成对孩子的伤害。
但我们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把孩子写成我们人生的续集;我们拥有的人生经验,也不是为了呵护孩子,保护他不受一点伤害而存在。
相反,我们应该放下“怕孩子吃苦”的执念。
毕竟, 没有人生来一帆风顺,成长的路上风波不停,失败也从不会断绝。唯有一次次汲取经验,才能把失败变成成功的跳板,这是每个人必生的修行。
人生从来都是先苦后甜,只有让孩子经历了该经历的苦,孩子才能脱胎换骨。
正如有句话所说, 当年舍不得让孩子吃的苦,最后生活全还给了他。
最后,愿孩子们都能找到真正想做的、喜欢的事情,成长路上经得住风雨,看得见彩虹。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孩子
《孩子》讲述的是20岁的布鲁诺和18岁的索尼亚,靠索尼亚的津贴和布鲁诺手下的小偷们生活。索尼亚刚刚生下了两人的孩子吉米,而布鲁诺过惯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只关心钱的日子,他该如何做一个父亲呢?这个新生儿的到来比预料的情况要复杂,布鲁诺很难接受父亲这一新的身份。电影《孩子》再度摘取了金棕榈大奖。
newwisdom.net 新智慧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