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希言&清月
本文由|新东方家庭教育(xdfjtjy)
熊孩子调皮不听话,怎么办?
很多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觉得打一顿就好了。
然而,近期家庭教育法草案提请会会议审议。
草案提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有人觉得“管太多”
也有人觉得“打得越狠越好”
甚至有人觉得不能打骂之后,就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了:
很多父母认为“打是亲骂是爱”孩子犯错后痛打一顿,既出了气,又让孩子长了记性,真是“卓有成效”
可他们却不知道这种粗暴的方式,会给孩子的一生蒙上灰暗的阴影。
正如作家伊坂幸太郎所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比“问题小孩”更可怕的,
是“问题父母”
在话剧《洞》中,小晨在一所重点中学读初一。
正值无忧无虑的年纪,可小晨每一天都过得战战兢兢。
她的恐惧,源于父母。
小晨的父母感情不好,常因意见不合而争吵。
每次他们吵架,小晨都是撒气的对象,轻则被骂,重则挨打,跪一晚上或扇耳光是家常便饭。
暴力一代代延续,噩梦永无尽头。
在小晨的印象中,爸爸在别人面前一直都是温文尔雅的,唯独在自己面前,他的脸是扭曲变形的。
偶尔与笔友通信,小晨会挨打,因为这是不务正业。
考试考了第六名,小晨会挨打,因为没考到前三名。
就连吃饭时,父母也会随时抽查,一言不合就动手。
小晨哭诉道:“你们不能这么打我,我犯了什么法律?”
可父母反而一本正经地告诉她:“孩子,我这样打你骂你,都是为了你好。而且,我的父母也是这么把我带大的。”
面对窒息的家庭,小晨曾向老师求助,但终究于事无补。
绝望的她,选择了跳楼自杀。
据导演孙菲说,创作这出戏的灵感,就来自一个女孩被家暴致死的新闻。
如今,打骂孩子的新闻依旧层出不穷。
2020年7月,江西上饶一名12岁男童,满身伤痕死于家中,父母有重大嫌疑被拘。
2020年9月17日,一个14岁的男生因为被妈妈掌掴而跳楼身亡。
是时候,喊停这样的悲剧。
暴力不是教育,只会带来伤害。
越打孩子,孩子越叛逆,越不听话,亲情也越稀薄。
就像教育家尹建莉所说:“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孩子变得听话,却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
用棍棒浇灌出来的孩子,不懂什么是“爱”因为他们感受不到“爱”
以爱之名打孩子的父母,是无知,是偷懒,更是作恶。
家庭暴力出来的孩子,
同样喜欢以暴制暴
在一期访谈节目中,窦文涛提到校园霸陵现象,某学校一群女孩脱光同学衣服殴打对方,事后,还拍成上传到网上。
窦文涛不解地问李玫瑾:“为什么这些孩子这么放肆呢?”
李玫瑾回答说:“凡是这样的孩子,他的家庭一定有问题。”
孩子的行为没有规范,反映的是家庭教育中的缺陷。
家庭暴力出来的孩子,同样喜欢以暴制暴。
很多时候,表面看是孩子的问题,实际上却是父母问题的映射。
当父母习惯了用打骂的方式解决问题时,就相当于给孩子做了一个不好的示范,让孩子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合理的。
从小看着父母吵来吵去、打来打去的孩子,难免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把暴力看作正确且高效的解决方法。
美国儿科学会杂志《Pediatrics》曾刊登过一篇研究“打3岁孩子与孩子攻击性行为”的论文。
研究发现,在3岁时受到频繁体罚的孩子,到了5岁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概率,比不受体罚的孩子增加了49%。
正如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多萝西·劳·诺特所说:“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们将学会指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们将学会忧虑。”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总在不经意间习得父母的行为。
在短片《Children see Children do》中,小孩看到父母做什么,他们就模仿什么。
当孩子看到爸爸把喝过的可乐瓶丢到了马路边,他也随手把自己手里的可乐瓶扔了出去;当孩子看到妈妈开车时愤怒地指责别人,他也变得怒目而视;当孩子看到父母在公共场合抽烟时,他也开始吞云吐雾。
父母吐露的脏话,就是孩子未来的语言。
父母挥起的拳头,就是孩子未来的行为。
父母的言传身教,远胜过谆谆教诲。
好的家庭教育,是爱与陪伴
在纪录片《零零后》中,有个“混世小魔王”叫池亦洋。
从小,他就不让父母省心,身边小伙伴被他打哭,气得要打110,他却说:“我打死你,你就没办法打电话了。”
有时候,他甚至敢对老师挥棍子。
幼儿园的其他家长纷纷投诉,想让他退学。
但无论池亦洋多么顽皮,父母都没有放弃他,而是不断挖掘他身上的优点。
读书时,池亦洋成绩不好,父母并没有逼他上各种补习班,反而支持他去玩自己喜欢的橄榄球。
在父母的爱与陪伴下,15岁的池亦洋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橄榄球青年锦标赛,为国争光。
从小魔王到同龄人的榜样,池亦洋的成长得益于父母的付出。
池亦洋父母的经验,也让其他家长有所启发。
与问题孩子相处,父母该怎么做呢?
第一,学会好好说话,不使用冷暴力
几米说:“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冷漠语言的杀伤力,绝不亚于殴打谩骂。
父母对孩子说话,尽量不要使用负面词汇,比如“你怎么这么差,你不如”等,而应多用正面言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第二,学会换个角度,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错误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不要急着批评,而要发现错误中的闪光点。
任何一个错误都是有价值的,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比如当孩子没考好时,要意识到这是查漏补缺的好时机。
第三,拒绝打骂孩子,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我们常常对外人彬彬有礼,却对家人肆意发火,把孩子当作情绪垃圾桶。
然而,凡是能通过打骂解决的问题,也能用其他方式解决。
家庭教育最简单的第一步,就是不打骂孩子,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见了你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视自己的人格。”
育儿,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在这个过程中,既是育儿,也是育己。
生病的家庭,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你怎么活着,你的孩子就跟着怎么活。
当孩子调皮时,不妨多一份理解。
当孩子叛逆时,不妨多一份耐心。
当你实在忍不住想打孩子时,不妨多在心里默念几遍:“亲生的,亲生的......”
打骂解决不了问题,只会激化矛盾。
希望在家庭教育法的保驾护航下,天下父母都能修得一副好脾气,不再恶语中伤,不再动手动脚,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孩子
《孩子》讲述的是20岁的布鲁诺和18岁的索尼亚,靠索尼亚的津贴和布鲁诺手下的小偷们生活。索尼亚刚刚生下了两人的孩子吉米,而布鲁诺过惯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只关心钱的日子,他该如何做一个父亲呢?这个新生儿的到来比预料的情况要复杂,布鲁诺很难接受父亲这一新的身份。电影《孩子》再度摘取了金棕榈大奖。
newwisdom.net 新智慧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