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良,儿童教育工作智库专家,中陶会家庭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心理学博士,哲学博士后,吉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公派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
教育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学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习惯养成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积极教育等。在这些诸多的教育中,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教育是一项“立德树人”的伟大事业,“立德树人”是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和目标,这一目标为教育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指明了方向。对孩子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培养其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行为,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如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孩子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到底是取决于他的内部认知与情绪因素还是外部情境因素。
对于这一问题,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指出,外在的社会情境对人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有时候即使是微小的情境改变也能使人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要一味的采用说教和讲大道理的方式,对孩子实施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而应结合孩子当下所处的情境或环境来进行。
事实上,孩子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发生,有时并不一定是他们理解和使用了某些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概念的结果,而很可能是受到其所处的一些外部社会情境因素或物理变量的影响,而产生的快速自动化联结的道德直觉过程。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不能仅仅从规范伦理的角度出发,认为道德是一种内部的人格特质,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稳定性,决定孩子的道德价值、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
也不能像传统规范道德教育那样,父母采用滔滔不绝说教的方式,对孩子讲大道理,只单向讲授一个完善的道德规范知识体系,阐述义务论或功利主义的原理与原则,灌输道德思想,通过设置道德困境,让孩子进行理解、领悟、反省和主观评价,从而达到提升其道德水平的目的。
事实上,通过讲道理说教式的道德教育,大多数孩子能够理解某些道德原则、准则、规范和要求,知道什么是道德的行为,什么是不道德的行为,知道怎么做是正确的,怎么做是不正确的,但问题是当他们在现实生活情境中面临真正的道德难题时,他们还是很难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与选择,还是经常不会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
即表现出我们所说的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的道德伪善。这表明,孩子接受了父母的道德教育并不等于能够做出良好的道德行为。
父母在向孩子传授道德规范知识的同时,应注重采用有效的方法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不要单纯的进行提高孩子个人修养的道德思想教育,而应将道德视为一种受外部社会情境因素和物理变量影响的社会认知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思维、动力、社会文化和时代特征等,对孩子进行诸如情境因素和物理变量可以影响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情境可以产生道德行为等描述性的道德知识的教育,使孩子能够意识到情境对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这里尤其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家风、家规、家庭环境建设方面,父母应自觉树立情境因素对孩子道德影响的观念和意识,应特别注重改善和优化家庭环境,努力营造一种有助于诱发、唤醒、维持和激发孩子做出良好道德行为的积极家庭环境氛围,履行好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在培育孩子具有高尚的道德上下功夫。
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父母通过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有效的方法,创设民主、和谐、温暖、宽容、尊重、信任、积极向上和充满正能量的家庭环境和氛围,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榜样,对孩子产生言传身教的积极影响,使孩子体验到各种道德行为引发的欣喜、自豪、激励、敬畏等积极情绪情感体验,从而有助于激发孩子内在的亲社会道德动机,增强孩子自我强烈的道德感,调动内在积极的心理资源,做出良好的亲社会道德行为。
需要特别指出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既不能断言人格特质是道德判断、道德行为的唯一决定因素,也不能仅强调外部情境因素或物理变量对道德观念、道德判断、道德行为的关键作用,而应主张两者的互为补充,以及对道德行为的共同影响作用。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道德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哲学。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
newwisdom.net 新智慧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