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孩子是“小天使”可在育儿过程中“小天使”最终都有可能成为“小恶魔”这背后是孩子的心理原因在作怪。家长总会觉得,孩子不服从管教时打也不是骂也不是,那究竟该怎么办呢?
案例分析:
小雨的妈妈从来没有打骂过孩子,而小雨相对来说也比较听话,只是上了初中以后小雨开始有些叛逆,总是不经过家长同意就到外面去跟朋友玩,常常到夜里很晚才回家。这时候小雨已经对爸妈温和式的教育习以为常,听不进父母的劝。
就这样,孩子的成绩一直下滑,就连心思也不在学习上了。面对不听从管教的孩子,小雨父母觉得是时候转变一下教育方式了。
他们开始给孩子设定严格的时间作息表,如果没有按要求来就拿不到零花钱。见到这样的情况,小雨跟父母发起了脾气,他说:“这不公平,凭什么你们要要求我每天干什么?”
小雨爸妈很是无奈,究竟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还是因为孩子进入了叛逆期,不愿意听从管教了呢?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阿伦森效应”能够解释以上这样的现象,父母应该要及时了解一下。
什么是“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将一组志愿者分为两组,分别对这两组人员进行正面的、负面的评价。
结果显示,受到负面评价的人员会产生厌恶、反感的情绪。不过还有一项出人意料的结果,那就是重新给受到负面评价的人员一些奖励和肯定,这些人又能够重新建立起信心。
这项实验说明,如果想要真正帮助一个人建立信心,建立起双方的信任感,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是非常重要的,而如果不断地否定一个人,两个人的关系只能够渐渐疏远。放到育儿当中,又应该如何理解呢?
育儿过程中的“阿伦森效应”
首先,家长不要过多地否定孩子
许多家长会有这样的一个误解,也就是所谓的“忠言逆耳”家长们认为身为孩子父母就应该敢于指出孩子的弱点,并且毫不保留地指出孩子的进步空间,家长可能认为这样才是对孩子最直接有效的鼓励方式,可结果恰恰相反。
受到过多负面评价的孩子会逐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感,而亲子关系也会因此疏远。因此想要保障亲子关系的和谐稳定,家长更应该懂得说话的艺术,用更温和的方式指出孩子的错误,而不是否定孩子自身的价值。
其次,家长要多鼓励孩子
鼓励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自我价值,这是一个孩子身为独立的个体能够感受到的最大的肯定。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优秀就是应该的,而犯错了就注定要接受惩罚。
但是“阿伦森”效应告诉我们,学会及时肯定孩子、鼓励孩子是十分重要的,这能够加强孩子对于家长的信任感,并且给孩子足够的自我肯定。
因此,各位父母们要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掌握“阿伦森效应”才能够让教育更省心。那么,父母具体该怎么做呢?
如何利用好“阿伦森效应”
第一:孩子做得好时及时鼓励
当孩子取得成就时父母不要因为担心孩子骄傲而吝惜自己的鼓励,实际上鼓励不仅仅是对孩子努力的犒赏,更能够激发孩子向前的动力。例如夸夸孩子“你真棒”“你这次做得真好”等等。
第二:孩子做错时不要否定孩子的价值
虽然说孩子做错了,但家长们不要因此去否定孩子自身的价值,而是懂得如何正确运用措辞,告诉孩子他们本身并没有问题,而是某一件事情上做的不够好。只有尊重了孩子的自我价值,孩子才会反过来尊重家长。
第三:肯定和批评并行
当孩子不服从父母的管教时,父母更应该运用语言和教育的艺术,懂得怎么在批评孩子、指出错误的同时对孩子进行肯定,这样在尊重了孩子自我价值的同时还能够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错在哪,这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孩子
《孩子》讲述的是20岁的布鲁诺和18岁的索尼亚,靠索尼亚的津贴和布鲁诺手下的小偷们生活。索尼亚刚刚生下了两人的孩子吉米,而布鲁诺过惯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只关心钱的日子,他该如何做一个父亲呢?这个新生儿的到来比预料的情况要复杂,布鲁诺很难接受父亲这一新的身份。电影《孩子》再度摘取了金棕榈大奖。
newwisdom.net 新智慧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