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在忙着刷分,打磨文书,就是希望能把自己最优秀的地方呈现给国外的招生官,获得梦校的录取。那么你知道当你把材料递交上去之后要经历怎样的审核流程吗?
一般来说,美国大部分学校的录取流程分三轮。
第一轮:初筛
第一轮是一个很粗略的筛选淘汰过程,每个学校申请的人数过多,这些申请让录取委员会的教授逐个审理也不现实,一般会由秘书或计算机软件来筛掉一部分不满足最低录取条件的申请人。最低录取条件一般主要看硬件成绩,如GPA、TOEFL、GRE或GMAT成绩。
淘汰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分数标准,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衡量标准,根据具体学校和项目而定。因为美国学校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对考试分数不会过于执着,但是基本的门槛还是有的。
所以第一轮告诉我们标化成绩要过关,成绩不达标,很有可能连第一轮筛选都过不了,其他材料都没有看的机会。学校排名越高,标化成绩的门槛也相应的更高,所以你的标化成绩,也大概决定了选校范围。
一般来说,前20位的学校:GPA3.8+,前50的学校3.5+,申请前100的学校是3.0+;GRE成绩对于中国学生来说,300分是底线,考生一般的期望分数是320+,能够达到325分就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了;TOEFL考到90分以上比较保险,要想冲刺排名前50的大学,考到100分以上更具竞争力。
虽说优秀的软实力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标化成绩,但是标化成绩是敲门砖,要保证可以达到基本的门槛,不要让这些最简单的因素制约我们的申请和选择。
第二轮:进一步筛选
一般在申请截止日期前一两个星期,招生委员会就要正式开始处理申请,把申请材料转到与其相对应的研究组,进行第二步筛选。
审核过程中去留的决定权因学校不同而不同。
有的是单票否决制,比如5个老师每人分配1/5的申请,每个老师都有单独的决定权,如果一个老师决定拒绝某人的申请,那就会这样处理。
有的学校是多票否定,你的申请会被多个老师审核,只有多数老师认为你应该被拒绝你才会最终被拒,一般只有大牛学校才会这样。
还有简单粗暴型的审理过程,比如文件分三堆:肯定要被录取的,肯定要被拒的,和“maybe”即可能被录取的或者可以理解为waiting list。
总而言之,第二轮也就是找出比较有竞争力的学生,留在第三轮详细审核, 一般这个数量会是真正录取人数的2到3倍。
第三轮:决定录取
第三轮也就是决定录取谁了。这个阶段会比较残酷,因为剩下的申请者都是很有实力的,但是录取名额有限,所以还需要再淘汰掉一些人。这个时候的标化成绩区分不了申请者的优秀程度,文书材料就会起重要的作用。
录取委员会的教授会通过看学生的个人陈述、推荐信等材料更深入了解申请者,在学术能力、专业背景、精神品质等方面确定出最佳的人选。对于需要进一步审核的学生,学校很有可能会通过面试做最后的决定。
最后,录取委员会的成员会对剩下的申请进行最终的讨论,确定录取、拒绝和waiting list名单。当发出录取学生没有接受的话,就会从候选名单里选择。
MS的录取大部分是投票制度,只有多个老师都认为你应该被录取,你才能拿到录取。PHD的审核过程,就比较具有主观性,主要看有招生计划的老师,这时候他看的往往就是申请者和自己研究方向是否一致,是否达到教授要求的能力水平,录取大部分时候就由他说了算。
所以,第三轮里是用实力证明的一个阶段,只有你真正的达到了教授的要求,你的能力真正的强,才会被录取。
归根结底,标化成绩是申请梦校的敲门砖,应尽最大努力考到最优,因为成绩是决定能否申请,申请什么档次的学校的前提;科研、实习等软实力是能让申请者从硬件成绩同等水平下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性因素。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录取
1.选定[考试合格者];2.让注册入学。
申请
向上级或有关部门说明理由,提出请求:申请助学金。
newwisdom.net 新智慧教育网